象外求道,易学史上对魏王弼“得意忘象”命题的批判。王弼在论述言、象、意关系时。涉及了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,以及对本质的认识,强调本质是隐藏在现象之后的,拘泥于现象则不能认识本质,“象生于意而存象焉,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。言生于象而存言焉,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。”(《周易略例•明象》)这具有合理的因素。但是,王弼即得出结论:“忘象者乃得意者也;忘言者乃得象者也,得意在忘象,得象在忘言。”(《周易略例•明象》)认为认识到本质以后,便可以抛弃物象。只有忘掉物象方能真正认识其本质。王弼此论,其中有合理因素,但其把现象和本质相割裂,把理象和本质的差别片面夸大,结果又导致在物象之外把握本质的结论。这种片面性被后来的易学家批评为“象外求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