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事卦,(1)亦称“十六互卦”。为六十四卦互体所得之卦。由四爻组成,共有十六卦。“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,而为四画者十六,于经无见,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者是也。又为两仪之上,各加八卦,又为八卦之上,各加两仪也。”(《易学启蒙》)“四面十六者,为八卦之上,各加两仪;又为四象之上,各加四象也。”(《周易折中》)经文虽不见,但六十四卦形成之后,取其互体,或自二至五,或自初至四,或自三爻上,或自四至初,或自五至六,或自上至三,取四爻互之,均可得十六卦。“孔子于《杂卦》发其端矣”。(《周易折中》)清江永《河洛精蕴》载“四象相交为十六事图”。《杂卦明义注》认为:“此互卦之根也。惟其方成四象时,所互有此十六卦,故六十四卦成后,以中爻互之,只此十六卦。即以六爻循坏互之,亦只此十六卦”。互乾、坤、剥、复、大过、颐、姤、夬八卦,中间二爻为太阳、太阴;互渐、归妹、解、蹇、睽、家人、既济、未济八卦。中间二爻为少阳、少阴。故“十六事归于四象而巳”。“此十六事卦为本卦之变体,可资占筮之用,《春秋》内外传有明证矣。”(江永《河洛精蕴》)
(2)八纯卦与否、泰、损、咸、恒、益、既济、未济为十六卦。本于北宋邵雍:“四象相交,成十六事。”江永《河洛精蕴》解释:“本为方图而作”。“天地为一象,山泽为一象,雷风为一象,水火为一象,此四象犹云四类尔”。“四隅斜对相交”。认为“十六事”指八经卦及否、泰等十六卦,而非指十六互卦。朱熹、蔡元定《易学启蒙》:“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者即十六互卦。”李光地《周易折中》亦认为邵雍十六事即以此四画者为四象相交。江永观点与此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