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心循理,明清之际王夫之的哲学命题。其《四书训义》卷八:“‘理’于中而知之不时,行之不疑者,则可谓‘心’也。以心循理,而天地民物固然之用,当然之则,各得焉,则可谓‘道’。”“心”指思维,“理”指事物的种种条理或法则。“循”指遵循。“以心循理”,指从把握个别到把握一般,形成反映事物规律性的理性认识。“理”都可以被反映,人具有反映“理”的独特能力,发挥这种能力去如实地反映和合理地思维,可以达到贯通大小常变,统一表里精粗,形成理论体系,做到内外合一。王夫之此说源于张载,“循天下之理之谓道,得天下之理之谓德,故曰:‘易简之善配至德’。”原指是认识《易》理,后引申为认识一般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