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刑阳德

来源:易经大辞典作者:秩名点击:
分享到:
  阴刑阳德,指阴为刑杀,阳为德至。从月亮晦明之道中衍生出来,马王堆帛书《黄帝四经》:“极阴以杀,极阳以生。”“春夏为德,秋冬为刑。”“凡谌之极,在刑与德。””刑晦而德明,刑阴而德阳。”《协纪辨方书》:“阳为德,阴为刑。阳之为德也,在不化乎阴,而阴之为德也,在弃其本位而从乎阳。”认为春夏为阳,为德生;秋冬为阴,为刑杀。《淮南子•觏天文训》:“冬至则斗北中,绳阴气极,阳气萌,故曰:“冬至为德。夏至则斗南中,绳阳气极,阴气萌,故曰:“夏至为刑。”阴阳后刑德,有七舍,何谓七舍,室、堂、庭、门、苍、术、野。十二月,德居室,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,后日至十五日是,而徒所居各三十日,德在室,则刑在野;德在堂,则刑在术;德在庭,则刑在苍。阴阳相德,则刑德门。”认为德中有刑,刑中有德。冬至为刑,阳气萌,故为德;夏至为德,阴气萌,故为刑。并将阴阳刑德分为七个划分范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