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甲筮法

来源:易经大辞典作者:未知点击:
分享到:
  纳甲筮法,在“纳甲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占筮方法。其最大特点是给卦中的各种因素都配以五行,充分发挥五行的生克冲合扶刑关系。今人尚秉和认为:“五行明而签道乃大备矣,是以仅之焦(赣)、京(房),魏晋之管(辂)、郭(璞),唐之李淳风,宋之邵尧夫,其筮法之神奇,有非春秋太史所能望见者,则以春秋太史拘于辞象,后之人能兼用五行也。”(《周易古筮考自序》)纳甲占筮法对事物属性及相互关系的占断,更加细致具体,随意性也比古典占筮小得多。其步骤大致为:将六十四卦按“八宫”排列,安“世”、“应”、“身”,定“六神”、“六亲”等,然后按占筮的日月和卦爻变动等情况进行占断。纳甲绝法最早见于《京房易传》,其后魏晋时代的管辂、郭璞,唐代的李淳风,宋代的邵雍,明清时代的胡宏(著《黄金策》)、程良玉(著《易冒》)、野鹤老人(著《增剧卜易》),都运用并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这一方法,使之更加周密详备,成为“六爻筮法”。汉时以蓍草取卦,重神煞应验,至唐代则多以钱代蓍取卦,占者以纳甲占筮法,结合卦名、卦辞、爻辞决断吉凶;至明、清之际以《黄金策》、《卜筮正宗》、《增删卜易》为代表的纳甲占筮法,以钱代蓍,判断时注重世应、用神与月建、日辰、动爻、变爻所属五行的生克制化、刑冲合害、旬空、月破等关系,杂以飞伏、反吟、伏吟等干支学内容占断吉凶,由重神煞占脸转向重五行占验,且纳甲占验过程中仅用地支五行,在民间十分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