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颖达(574-648)唐代经学家。字部达(亦作仲达、冲远),谥号宪,冀州衡水(今河北衡水西)人。少聪敏,曾从刘焯问学。通晓经学,尤其明晓《周易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礼记》等儒家经典,兼善历算。隋大业初,选为“明经“,授河内郡博士。唐代时,历任文学馆学士,国子祭酒等职。曾奉唐太宗命与颜师古等人编纂《五经正义》,此著作以后便成为经学注疏的“定本”,科举考试经学的标准。并曾与魏徵等人撰写成《隋书》。
对《周易》有精深研究,易学观主要有:
(1)义象兼采。在论述《周易》体例时,一方面采用王弼取义说,另方面又纠正王弼派鄙视取象将《周易》的体例单一化、绝对化。认为物象和义理应统一。
(2)易理备包有无。在论述《周易》原理时,摒弃了王弼派贵无贱有的思想,将王弼派所讲的虚无实体解释为自然而有,自然无为或不知其所以然而然。“道谓自然而生”。(《周易正义》卷七)将玄学中的贵无论的崇有论融合。“是知易理备包有无……形而上者谓之道,道即无也;形而下者谓之器,器即有也。”(《周易正义》卷七)
(3)乾坤二元论。继承了汉易的传统,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。并通过对乾坤二元的解释,宣扬了以阴阳二气为核心的世界观。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生活都为阴阳二气变化的法则所支配,并由阴阳二气所构成,将阴阳二气看成是天地万物形成和变化之本原。
(4)太极说。围绕大衍义的问题,解释了太极,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,抛弃了《易纬》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。易学著作有《周易正义》、《周易正义序》。其中《正义》是采用王弼注和韩康伯注,并对王、韩二注作逐句解释,故亦被称为孔疏。
- 共2页
- 1
- 下一篇:李通玄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