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伯温(1057-1134),北宋易学家。字子文。邵雍之子。其祖先为范阳(今属河北涿县)人。随父迁共城(今属河南辉县),后徙居洛阳。幼与前辈司马光等交游。历大名府助教、西京教授。徽宗即位,上书请复祖宗制度,解元佑党禁、分君子小人。戒劳民用兵等,更为小人所忌。南宋初,历成都路提刑、利州路转运副使。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阐释。对其父“一为太极说”解释道:“天地万物,莫不以一为本,原于一而衍之为万,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。一者何也?天地之心也,造化之原也。”又说:“一为太极。”(《邵子文语录》)强调“一”或“太极”只存在于“圣人”心中,“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”,“故圣人以天地为一体,万物为一身”(同上)。对其父《八卦次序图》,解释说:“混成一体,谓之太极。太极既判,初有仪形,谓之两仪。两仪又判,而为阴阳刚柔,谓之四象。四象又判,而为太阳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太刚、太柔、少柔,而成八卦。”(同上)此是以动、静为两仪,阴、阳、刚、柔为四象。阴阳又分为太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少阳;刚、柔又分为少刚、少柔、太刚、太柔;此即四象生八卦。如果以太极为一,此一应包含两仪、四象、八卦之数,两仪、四象等乃太极自身的展开。但邵雍并未引出这一结论,其发挥说:“有太极则有两仪、四象、八卦,以至于天地万物,固已备矣,非谓今日有太极而明日方有两仪,后日乃有四象八卦也。虽谓之曰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其实一时具足。如有形则有影,有一则有二有三,以至于无穷皆然。“(《宋元学案·百源学案》)太极和两仪不是母生子的关系。而是母怀子的关系,子在母中而不分开。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逻辑上的函蕴关系。如同形影一样,“一时具足”。此说提出后,在宋明易学史上,围绕太极和两仪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争论,将周敦颐和邵雍的宇宙生成论引向了本体论。依据其父邵雍的《皇极经世图》,作《一元消长之数图》,说明一元的时间中世界演变的过程,是《皇极经世图》的简化,也是其图式的纲领,不仅用来推算人类的历史进程,而且用来推算宇宙的历史进程。著有《皇极系述》、《皇极经世序》、《观物内外篇解》,均为阐述和注解其父易学之作。又著《易学辨惑》、《闻见前录》、《河南集》。